查看原文
其他

不问难不难,只问要不要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昨天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布了新闻稿,有朋友看完之后有些不解,主要原因是11日股市有所拉升,还以为会议结束后会宣布出台重大政策,结果并没有看到刺激经济增长的超预期动作。

对于关心明年经济形势的人来说,或许最关心的就是经济增长,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看法、政策,但正如小镇在上周《事关明年经济,今天的两个重磅会议》就提到的:决策者和市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在决策者要考虑短期问题,更要考虑中长期问题,而中长期一定是以“代”为时间尺度,着眼于10年、20年后的未来。

“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才是当前的中长期目标,短期难见成效,但必须像太空飞行器一样,绵绵用力。

而在这篇文章中,小镇还强调了一点:准确预判未来很难,决策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演变进行调整,不可能开个会定了就绝对不变了。还举了年初的一个例子。

建议大家重看旧文,可供参考的还是11月份稿费文《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谈的是金融改革,提到财政与货币关系的调整,预期未来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而货币政策将退到财政后面发挥支持作用。

简单回顾下两篇相关的历史文章,回到昨天的会议。今天先谈两个关键问题:怎么看过去、如何看未来

怎么看过去:决策层怎么看待今年的形势和效果。

小镇写了一篇《今年大环境并不差,为啥难见效?》,有读者留言说,小镇之所以说“大环境不差”,是因为说差就政治不正确。

其实不然,小镇在谈对政策的理解时,尽最大努力站在决策者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决策圈过往的判断进行梳理,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自己拍脑袋,这毫无意义。
道理很简单,正如《国家下的军令状,容不得讨价还价》一文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国家的决策不是学术研究”,现实中有很多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如果从学术研究角度想,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就好像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前,有多少人敢想到竟然能打赢?

对于一个大国决策者来说,不问难不难,只问要不要,这种魄力是必须的;有了这种魄力,才有可能解决复杂的现实挑战。

今年即将结束,对过往形势进行研判总结,决定了未来怎么走。

站在不同视角上,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比如站在不同行业视角,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感觉截然不同,新兴产业不同领域、不同企业感官也不同,到底哪个为准?

又或者看宏观,今年GDP增长同比大概5%多一点,两年平均4%多一点,如果要实现2035年翻番目标,年均需要保持4.73%以上,随着基数的增长,前几年显然要尽可能高一点,以这个标准,这两年的经济增长确实偏低或者直接点说很低,背后一定有问题。

又或者从风险角度看,房地产风险一提再提,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整个第五条“防风险”说的全是房地产问题,地方债本质还是房地产,这是一条绳上的,目前显然还没有过关,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了三分之一还多,普遍出现了房价下跌迹象,沿着“房地产-土地-财政金融”这条链条蔓延,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复杂。

又或者从更长期的维度,比如大学毕业生逐年激增,经济增长速度提不上去,国际环境动荡加剧,未来就业难怎么办?还要叠加新生儿数量逐年下降,再过20年,劳动力如何保障?

又或者从老问题的角度,比如十几年前就开始的过剩产能化解问题,典型的如钢铁,2010年就印发文件提出针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四个一批”,经过十几年努力,尤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进展,但今年又出现了反复;除了钢铁,如纺织等传统行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就在前不久新能源汽车领域围绕未来动力电池会不会产能过剩刚刚展开一场辩论。

当然,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广大股民想“说”的话可能会特别刺激。

角度有很多,但要想清楚,决策是由谁来做出的?是被套牢的股民吗?如果是的话,那朝着股市使劲大放水就行了,解套了跑了就行了。

目前,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并存,政策也要短期与长期兼顾,必须对症下药,倘若长期问题用短期政策化解显然事倍功半。(参见《今年大环境并不差,为啥难见效?》)
显然,决策要看决策者的态度,更是因为决策者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有了足够的信息,站得高看得远,才更准确。

决策层怎么看的呢?

其实11月初、上周、昨天,已经给出了判断。

11月初,是对澳大利亚,是对外。

原话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中国发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中国将以自身稳定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的确定性。

注意几个关键判断: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确定性”

上周是两场会议。

一场是党内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注意重心放在“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安全”上。

另一场是对党外人士,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态度更加明晰。

而昨天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是类似态度:“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所以决策层对今年的总结很清晰了:

从量上,今年经济增长总量一般,因此从今年年中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推出了一系列短期刺激性政策;但从中长期视角,经济在质上有了很大提升。

因此总评是:“回升向好”“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

决策层并没有否认困难,也没有回避问题,比如昨天会议总结“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最终的结论是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要注意,能够用“综合起来看”,显然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困难和挑战,甚至没有列在明面上的,比如产业结构与教育人口结构、新生儿下降与老龄化等问题都考虑在内了,所以才有了“综合起来”的思考过程,最终下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条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研判,这种说法也体现了未来的严峻性。

虽然没必要过度咬文嚼字,但对于关键战略定性的部分,每一个字都要反复对比,举个例子,中央层面已经多久没提“战略机遇期”了?

战略机遇期是2020年10月提出的,如下图所示讲话。
小镇用百度简单搜索了下,一些专家学者最近还在用“战略机遇期”,但是中央层面包括文件、讲话、高级别领导表态等,基本上从去年10月、11月之后,就不再提了,原因很简单,去年10月召开的二十大,已经将过去“战略机遇期”的表述改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字面意思就能感受到,重点是风险和挑战,也就是一直强调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应对好挑战,再说机遇。

如何看未来:对明年经济增长的态度。

有很多猜测明年GDP目标设定的,小镇之前也做了一个调研:

73%认为“5%或以下”,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
如果从小镇理性的角度出发,小镇倾向于4.5%左右,但定目标不能只考虑理性,目标也具有激励士气的作用,何况“求其上者得其中”,距离2035年还有十几年,台阶不能下的太快,还是要尽可能多争取几年5%以上,所以综合考虑,最终定5%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考虑的是向下还是向上的微调定调。

当然现在说这个为时尚早,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阶段,已经不是过去相对稳定变化的阶段,形势变化很快,难以预测的意外事件更多,距离明年3月公布目标还有很久,还需要根据届时的情况而定。

所以,在这一部分暂时不准备说得太细,但大致方向是有的。

正如《事关明年经济,今天的两个重磅会议》提到的:思考未来,一定要想清楚当前的政策大势是什么,一个大国调整方向难度很大,不可能像小国那样改来改去,经不起折腾
大方向一旦确立之后,遇到困难,一定要想想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比如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大水漫灌”,这在强调“精准”的宏观调控时代,怎么可能继续搞?

房地产就是典型,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是在“防风险”而不是“扩大需求”部分谈的,也就意味着针对房地产提出的种种举措,出发点是防风险,属于短期应对,又怎么可能让短期战术破坏长期战略?

所以,未来的长期战略是什么?

会议说得很明白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这个长期目标排在“扩大国内需求”之前,意味着2017年首次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第一位,可以向短期适度倾斜,但决不能放松长期目标。

这次会议再提“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但一定要明白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那就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亦然,绝非有些人以为的会盲目追求量的增长。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

概括起来就两个:科技(产业)发展国家(社会)安全,这也必然是未来的主线。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机构改革下的“恩怨纠葛”
■  反抗压迫的联盟,终被肢解
■  事关明年经济,今天的两个重磅会议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